秋日的午後,驚喜地發現了一個城市中宛如桃花源的人間仙境──玫瑰古蹟。


 



    雖然住台北市,一直想找尋「蔡瑞月舞蹈社」,但卻始終不知道在何方。直到前幾天,漫步在我喜歡的中山北路上,意外地發現了「玫瑰古蹟──蔡瑞月舞蹈研究社」招牌,走入一看── 一幢日式木屋佇立在一片偌大如茵的綠草地之中,木屋隨風飄送著陣陣檜木的香味,正式當年台灣本土舞蹈家蔡瑞月大師的舞蹈教室,如今已成了古蹟,開放參觀。


 



    另一端是一間「玫瑰咖啡廳」,無論室內室外,感覺都充滿了人文氣息,真的是塵囂轉角處的一塊淨土。



   在那兒的露天咖啡座點了份下午茶,一個人獨自喝著下午茶,畫著圖稿……度過了一個美好的秋日午後。走出玫瑰古蹟,心中仍舊是滿滿的感動。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http://www.dance.org.tw/modules/news/


古蹟簡介


幽靜的日式建築 屋瓦的陽光隨不同季節遞嬗




這不僅是文人雅士相約聚會之地 更記錄台灣舞蹈界50年來一路走來的歷程
從綠蔭圍繞的中山北路轉進四十八巷內,映入眼簾的「蔡瑞月舞蹈研究社」與「最後華爾滋」咖啡廳,是一處幽靜的藝術舞蹈空間,近年來連續舉辦的多場藝術活動深入社區,不僅勾起了當地老一輩居民的歷史記億,同時以特殊的巷道文化帶動了現代都會的藝文風氣。


 






就外觀而言,舞蹈社是建造於一九二年的日式建築,入口門牌意味復古,內部空間卻在藝術工作者的精心營造下,充滿了後現代的氛圍,鐵製鏤空的燈飾、馬賽克拼貼的壁畫、未完成的藝術窗框,將空間藝術發揮的淋漓盡致。研究社內為一寬敞的舞蹈敦室,兼做為舞蹈劇場演出的場地,牆面上的三處凹槽,延展了舞蹈者的表演空間。隔壁的辦公空閭,昏黃燈光奐藍色牆壁的搭配,常提供電影、美術二作者運用,給予藝文二作者創作的靈感啟發。一旁的「最後華爾滋」咖啡廳,以鐵製及各類藝術品裝點空閏,鑲於壁上的水龍頭供應綠茶,創意十足的空間常是藝文人士常聚會的場所。

論及此建築物的文化保留價值,或古蹟的認定,許多人將建築物的年齡做為唯一的標準,但深究其內涵,「蔡瑞月舞蹈研究社」的歷史文化意義可從以下幾方面來探討:

一、建築物與重要人物相關。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的創辦者為台灣現代舞之母,自日本學成歸國後,致力於舞蹈教授與作品發表,在經歷政治動盪不安的時代,仍以堅強的毅力繼續舞蹈藝術工作。

二、建築物中保有資料的豐富性與重要性。
蔡瑞月五十年的舞蹈表演生涯,即為台灣現代舞舞蹈史的縮影,昔白演出的服裝、道具及 蔡瑞月 老師的表演錄影資料,皆為館內重要收藏。更重要的是,這裡為台灣第一個較具規模的舞蹈劇場,其歷史意義是其他建築物所無法替代的。

 





三、建築物營造的精緻性與藝術性。
如前所述,「蔡瑞月舞蹈研究社」無論在外觀上或內部的氣氛佈置上,充分流露出將藝術創作融入生活空間的理念,因其為具有燈光設備的劇場表演空間,在國內演出場地仍不足的情形下,不失為表演者提供一個藝文展演的空間。多位藝術家,如吳炫三等人,也曾以此為其創作的園地。

四、建築物與社區共同營造的環境價值。
對許多在此學舞的學生或當地居民而言,「蔡瑞月舞蹈研究社」與「 最後華爾滋」咖啡廳,提供了都會中難得可舒展身心的藝術場所,也成為中山北路上獨特的巷道文化。表演場地還曾延伸至台北銀行前廣場,這無疑帶動了都會藝文的多元發展。

 


 


關於她——舞蹈家蔡瑞月

她以漫長的舞蹈生命,將現代舞觀念引進台灣,
為台灣留下500多支舞蹈作品,在擠壓的歷史氛圍中,堅持以生命投注舞蹈,以深情凝視這塊土地。

1921
出生台南市
當她還是個小女孩的時候,總喜歡趁著家人不注意時,悄悄地爬上屋頂,愜意地躺下,看著天上不停變化形狀的雲朵,在心中幻想著舞蹈的模樣,即使被父親得知、遭到責罵,她也總是樂此不疲。
1933
舞蹈種子逐漸萌芽
進入台南第二女高,受日籍體育教師啟蒙。當時,偶有日本的舞蹈團來台演出,在「宮古座」看到石井漠舞團的演出,讓她對舞蹈產生了無限的嚮往。
1937
赴日學舞
16
歲那年,她隻身赴日學舞,投入日本現代舞之父石井漠門下,她用心觀察老師編舞、排練情況,沉浸於 石井漠 老師的「舞踊詩運動」。

為了更接觸舞蹈家編舞的情況;她離開石井漠舞團,專心師事 石井綠 老師。

有一夜,初雪降落, 石井綠 老師興奮地將學生們喚醒跳舞,世界在曼妙的舞姿中,變的單純而美好,那是她第一次在半夜、在雪中的排舞。

二戰期間,她隨石井綠舞團到南洋巡演,600多場的舞台經驗,逐漸累積她的舞蹈能量。

有一回在東京巡演,突來的大雪,公車與電車都停駛了,她只好一步、一步地走到綠老師家,才發現演出因大雪而取消。

對舞蹈,她總是抱持著認真又執著的態度。
1946
搭乘大邱丸號返台
二戰結束,她滿懷為故鄉奉獻的憧憬,搭乘「大邱丸號」回到台灣
航行的途中,清晨,她站在甲版上,迎著不斷湧來的太平洋,編跳出「印度之歌」、「咱愛咱台灣」,同船返鄉的兩千多位留學生,也是她進入台灣前的第一批觀眾。

1947
與詩人相戀、結婚、生子
在巡迴全台的演出過程中,結識來自中國的詩人雷石榆,他們熱戀、結婚,生下唯一的孩子雷大鵬。
1949
牢獄與玫瑰
動盪不安的政治氣氛籠罩著台灣社會,雷石榆因為政治因素而被流放,蔡瑞月也受牽連而入獄。

從台北保安處、內湖監獄到火燒島,她仍不間斷的編舞、教獄友跳舞。

1953
耕耘舞蹈的園地、散播舞蹈的種子
出獄後,她在台北成立「蔡瑞月舞蹈研究社」,逐漸為台灣打開舞蹈的視野,培育出許多優秀的舞者,許多國際知名舞蹈家來台,也不會錯過來此地交流。
1983
三十年監控束縛 黯然與子移民澳洲
「龍宮奇緣」事件,使蔡瑞月不斷遭遇政治干預的舞蹈生命終於明白「光是有愛、有抱負,還是不足以立足在自己的鄉土上」。與子移民澳洲。
1990
與兒子雷大鵬全家,赴中國保定探望雷石榆。
1999
返台進行舞作重建「牢獄與玫瑰——蔡瑞月的人生浮現」。
2005
辭世


老屋新生命


因著台灣舞蹈先驅 蔡瑞月 女士在舞蹈社的舞蹈教學、演出、國際交流活動,而讓「蔡瑞月舞蹈研究社」,從「日式文官宿舍木造建築」的空間意義,轉變為「台灣舞蹈搖籃地」。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如當年蔡瑞月與雷石榆組成的「詩人家庭」,充滿舞蹈、音樂、戲劇、人文,是不少藝文人士到訪的藝文沙龍;也是戒嚴年代裡許多年輕人學習舞蹈、解放肢體的搖籃地,點燃無數舞者心中對舞蹈的燎原星火;更吸引了國際舞蹈大師康寧漢、馬莎葛蘭姆、伊莉莎白陶曼駐足,是世界與台灣舞蹈交流的重要入口。

浴火重生的「蔡瑞月舞蹈研究社」,以「玫瑰古蹟」為喻,呼 應蔡瑞月 女士的創作「牢獄與玫瑰」——在困境、苦難中仍不滅的愛。「蔡瑞月舞蹈研究社」也將化為愛的園地,以現代舞強調的「身體解放」,讓壓抑的青春身體在舞蹈社內找回與空間與人群的親密路徑。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將展示 蔡瑞月 女士與相關舞蹈史料及影像資料,推廣台灣舞蹈研究;也將追隨 蔡瑞月 女士的腳步,以舞蹈藝術為營運主軸,做為國中小、社會大眾舞蹈教育推廣的重要基地;與國外舞蹈團體交流,成為台灣舞蹈與世界接軌的重要地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udu樂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