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推薦

top

對於還是很年輕的你,是否想過中年之後的自己會處在什麼樣的光景呢?至於已步入中年的你,截至目前已有什麼樣的體會了呢?老年的你,又是怎麼來看自己過去那段中年歲月呢?

本書作者曾野綾子,對於中年的界定大約是在三十五歲到四十歲以後。她認為中年之後的好處不少,像是人脈自然多了起來、做事情也比較有條有理、甚至能睿智的看到自己足以應付的能力等等。就像書裏提到的,「中年,是寬恕的時期。」不同於老年,能在同時擁有體力和氣力的時候,原諒過去、原諒傷害自己的人和境遇;能堅強地體認曾傷害自己的命運凶器其實是培育自己的肥料。

「體力之線下降了,但精神之線上升了。但那條線總會在那裡撞上什麼,而能看到那個十字路口,則是在中年以後了。」年輕時,覺得錢比什麼都重要,錢不嫌多;但中年之後,開始會知道,就算錢再多,也幾乎無法解決人生根本性的問題。

「中年之後,才會知道人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也才會自主性的想要做什麼。」年輕時,不知想做什麼、想成為什麼,總是先學一些想學的,然後再說吧,很多的選擇跟中年相較,多半都是比較漫不經心的選擇。

但她也提醒讀者,有些事情是步入中年後要格外注意的,像是權力、金錢、和兒女的相處、對老父母的照顧等等。「通常,中年以後想到的,多半是買好車、有地位、能蓋長年計畫想蓋的新房子。」很多人渴望中年之後仍可圓夢,但她卻認為「人與目前到手的所有東西,其實都可能有離別的可能性。」特別是中年以後,人的新訣別體驗就是:「對體力或是健康失去信心」,因此作者認為,人一過中年,必須不斷針對失去持續作準備,「所謂作失去的準備,並非準備不失去,而是準備接受失去。」

「中年之後,人被賜與的可能性之一是權力。」社會仍有不少步入中年者,對於權力追求的熱情與日俱增,人們好像遺忘了“隱退”的美德,老是纏黏在那裡,因此作者藉由修道院裏,僅可能避免私有化做法的出家心態,來提醒人們,人在中年之後其實應該要能懂得收斂,而不是爭取或是貪戀更多的權力。

閱讀此書,讓人感受到作者的人生閱歷相當豐富,尤其對人性的觀察極至,因此才能在書裏提到許多值得我們參考、留意的中年境界,讓讀者對於邁向中年的無所適從提供了些許的助益與借鏡。但願我們也能體會作者所說的,中年之後,那回首眼睛所看到的,能是一個真正的人生。(曾聰敏/文字工作者)







內容簡介

top






  人即使到了中年或過了中年,也未必說得出中年以後究竟是什麼滋味,或者應該有些什麼感想。然而,在《中年以後》一書中,讀者可以飽覽日本資深知名女作家曾野綾子以所累積的豐富人生歷練,用理性與感性兼具的筆觸所寫出的對中年以後的深刻反芻與別開天地的洞察。曾野綾子本身因為特殊的家庭背景與遭遇,使她對人性、人的行為與互動、家庭與社會人際關係,以及愛恨交織、喜怒交錯的悲歡人生等,皆有獨特的感受與見解,這可以從她40餘年來發表近200本著作的豐沛寫作生涯得到應證。


 



目錄

top


只有人在──知道世上既無神也無惡魔時
所謂中年,是到了明白世間既無神、也無惡魔,有的只是人的年紀。
人無完人,每人都有他的習性,和對一些事信以為真的時候,沒有恰如其分者。

寬恕與接受時──拔除出身帶來的毒害
每個人都受到孩童和青春時代不幸和扭曲的影響,在受傷中成長。
能夠坦承毒害、 捨棄它、回歸到原來的自己,是在中年以後。

惡作劇的櫻花精靈──人生在中年以後才成熟
想深入了解人性,就必須培養觀察人的眼力。而這種聰明人才懂得的技巧,在年輕時不可能達成。

正義究竟是什麼?──以橫軸操作之正義,不如縱軸之慈悲
歸根究柢,人無法評價正義。正義一旦委託人評價,多半會成為利己之物。
經他人與世間所做的判斷,幾乎和正義無關。

你好!我。──醜陋、悲慘,都是有勁人生
人怎麼看待自己?希望自己比實際年齡更年輕、美麗,是很自然的。我想像不出男人心目中的性感女神長什麼樣子。
不過,我想,女人不會想跟滿腦子都是性的男人交往。

放在大盤子的食物很快變涼──做出真正的人生價值判斷
人在表現親子之愛、別離的悲傷、愛情這種感情時,絕不會在大客廳裡......。
皇宮裡每個房間幾乎都像裝了愛以後,立刻就冷掉了的大盤子。

享受土器之樂──做接受失去的準備
思及還能用這個碗吃幾次飯?也是一種別離。
人生並沒有太長的時間享受書畫古董,該想的是,即使擁有,也不自滿;沒有,也不是什麼大悲劇。

時間的變質──妻子變成看慣了的家具
所謂家具,並非每天都意識存在在那裡。而是某日突然被搬走後,頓覺整個房間空蕩蕩的,很空虛。

高手的條件──存足往生以前必要的條件
錢,自己賺自己花是原則。無論是從雙親或他人那裡獲得,都不自由......。繼承財產,甭說幸福,那根本如墜地獄。

背負雙親的孩子──能承擔乍看吃虧的職務嗎?
對雙親什麼責任都未盡的人,很多看起來過得是乾凅、毫無生氣的生活......。
和雙親儘可能交往到最後的人,會感受到命運的自然恩寵......。

沒被讀到的日記──別在自傳中怨恨別人
中年以後,是想提筆寫自傳的時期。
退休以前,既沒時間、也沒那種念頭,但退休後,很自然地會興起留下些什麼的想法。

使他的憂鬱消失──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
中年以後,的確無法再憑單純的反應活,也明白人生不符合邏輯。
年輕時,當如願的事成為事實會很快樂;但中年以後,當違反自己的看法、預測、希望的事發生時,也能欣然接受。

親密的他人──有孩子的寂寞悲哀
有孩子也很寂寞,這是不少人的感受。與此相比,一開始就沒孩子的人並不寂寞。
只不過,孩子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存在,無論好壞,會讓你的人生過得更馥郁濃密......。

在倫敦的街角──歷經歲月自然的邂逅
那回首的眼睛所看到的,才是真正的人生。兩人已全然沒有必要羨慕誰,或自覺誰比較優越的意識了。
也沒有必要輕視或同情誰了,兩人都知道地獄和天堂四處密布。

價值觀的十字路口──體力之線下降、精神之線上升
病魔突然侵襲,當與死亡相隔一線的事實出現後,許多人才開始企圖用靈魂的完整,取代肉體的匱乏。

禁欲與享樂──盲目愛「組織」的幼稚感情
到了稍懂何謂「餘生」的意義時,始能以自己的眼光堅定而鎮靜地環顧四周。
中年以後,任何人多少都要擁有透視「餘生」的眼光。......若還說出愛公司這類的話,那是一種幼稚的感情......,而這並不是什麼好事。

離去的長者──我也犯了同樣的罪
人過了三十歲以後,儘管不樂意,但著實到了能夠面對自己其實很卑怯、愚蠢、恐懼的歲數了。
但中年以後,知道世上每個人其實都和自己一樣。世間沒有新鮮的罪,我們只能做平庸的壞事。

風中的一棵老樹──體會末席之樂
在人生的最後,只有透過終結,人才知道自己的本份,不勉強、也不覺悲哀地,為了自己慢慢淡出的日子做準備。
而如果成長是一種過程,這個時期也是很棒的一種過程。

做個缺席的人,也很幸福──田園歸去
不管是誰不在了,世界都仍然在動。中年以後應該覺悟的是,即使自己不在了,也不會有人感到困擾,其實也很好的想法。

危機近在眼前──別相信現狀,要事先預測壞事
每人都活在沒被寫出來的小說裡。作家只寫了其中幾萬分之一而已,到了中年,沒有被寫的部份其實也看得到了。

憎恨也能拯救人──麻煩還是能避免的好
一般都說「愛,可以拯救人」,但有時候,「憎恨和絕望也可以救人」。這種事年輕時很難理解。中年以後,思想會如三稜鏡般曲折多變......。

誠實的分配──不能使雙方都滿意
中年以後,生活在持續的選擇中。事實上,凡事無法兩面討好,到了該作抉擇時,無論喜歡與否,都必須決定事情的優先順位......。

堆雪球的樂趣──在自己能應付的範圍內
只有在中年,才能睿智地看準自己無論在工作、嗜好、愉悅生活的格局等各方面,足以應付的氣力、體力和極限。

無法停止做人──成為有品德的人
中年以後,仍沒想到要服務貢獻的人,是沒有品德的人。無德,便是不卓越的證據,至少希臘人在幾千年前就如此認定。



本書特色


  這是與個人主義盛行的現代社會對話的散文。現代人所需的新的人生意義,在本書亦可尋獲。書中所提群己關係、金錢觀念、老人問題、健康養生、職場倫理、個人修為等議題,放諸四海皆準、宜古適今。文學並不刻板,人性極為普遍,生命是永恆的關切。


作者簡介


曾野綾子


  一九三一年在東京出生,聖心女子大學英文系畢業,一九五三年與作家三浦朱門結婚。翌年,以《遠來之客》獲芥川獎提名,在文壇展露頭角。此後,以人之原罪和欲望、信仰、家庭、老、教育等主題發表小說及散文。此外,對社會活動亦不遺餘力,擔任各種審議會會員,並任職「日本財團」會長。一九七九年,接受梵諦岡聖十字勳章,並榮獲多項文學殊榮。著有《靈魂自由人》、《都市裡的幸福》、《中年以後》、《晚年的美學》、《綠手指:園藝之樂》、《聖經中的友情》(天下雜誌出版)、《無名碑》、《戒老錄》、《遠來之客》(遠流出版)及《曾野綾子作品選集—全集七冊》等


譯者簡介


姚巧梅


  目前從事編輯工作,暇餘翻譯。譯作有:《中年以後》、《晚年的美學》、《後五十歲的選擇》等三十餘本。





名人推薦

top


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李永熾
專欄作家 劉黎兒
譯者 姚巧梅





詳細資料

top


  • 叢書系列:生活美學
  • 規格:平裝 / 264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udu樂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